全球非輪胎橡膠制品50強兩家中國企業入圍
發布時間:[2012-8-21] 查看次數:2032
德國大陸取代法國哈欽森坐上頭把交椅。從50強的財務狀況來推算,2011年全球非輪胎橡膠市場銷售收入及利潤在2010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強勁增長,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全球非輪胎橡膠制品相對輪胎行業發展勢頭更猛,成為橡膠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德國大陸躍居榜首
榜單按企業2011年非輪胎橡膠制品的銷售收入進行排名。德國大陸銷售收入增長22%,取代法國哈欽森成為全球非輪胎橡膠制品新的霸主。法國哈欽森位居第2位。瑞典特雷勒堡與德國佛雷依登貝格分別排第3和第4位,與去年的位次正好對調。第5~10位排名與去年一樣,依舊是日本普利司通、日本NOK、日本東海橡膠工業、英國湯姆金斯、美國庫珀標準汽車配件及美國派克-漢尼芬。
世界“20億美元俱樂部”成員除傳統10強外,增加了美國威揚斯技術1家;“10億美元俱樂部”成員由去年的12家增加到18家。新進入50強排行榜的只有德國WOCO工業技術1家。
總體來看,去年非輪胎橡膠制品企業的經濟效益很好。50強企業銷售額同比增加11.7%,達到650億美元;總利潤增長39.3%,達到創紀錄的107.7億美元。各企業的利潤率普遍有較大幅度提高。從利潤看,德國大陸增長106%,達到18.45億美元,名列第一,利潤率為4.3%。美國伊頓利潤增長45.3%,達到13.5億美元,名列第二,利潤率8.4%。日本普利司通利潤增長14.7%,達到12.9億美元,名列第三,利潤率3.4%。
業務多元經營國際
從50強企業生產經營性質分析,絕大部分企業都已集團化、多元化。單一產品單打獨斗的情況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專業化、精細化、綜合化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實施專業化和精細化生產,綜合化經營,積極發展多元化、國際化戰略。
在50強中,普利司通、橫濱橡膠、住友橡膠、東洋橡膠等4家是以輪胎為主業兼產非輪胎橡膠制品,大陸、特雷勒堡、卡萊爾伙伴等3家為輪胎與非輪胎橡膠制品并重發展。以汽車橡膠零部件為主的企業有哈欽森、森普利特等10余家。以工業橡膠制品膠管、膠帶為主的企業有橫濱橡膠、東海橡膠、阪東化學、三星膠帶、新田、芬納等8家。
汽車零部件和機械密封大型企業涉及非輪胎橡膠制品生產的至少有10家以上,而且不少占據顯赫地位。如佛雷依登貝格年銷售額為83.66億美元,非輪胎橡膠制品部分占46.5%;瑞典SFK為102.2億美元,非輪胎橡膠制品部分占7.8%;德國ZF為216億美元,非輪胎橡膠制品部分占4.3%;德國大陸為424.85億美元,非輪胎橡膠制品部分占10.8%。
美國的10大汽車零部件巨頭更是大都參與了汽車橡膠零部件的生產經營。還有世界最大的汽車集團日本豐田,其子公司豐田合成除汽車零部件之外也有非輪胎橡膠制品,非輪胎橡膠制品部分占15%。
制造重心明顯東移
目前控制全球非輪胎橡膠市場的仍是歐日美。
50強企業總部隸屬的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歐日美。其中日本有15家,成為50強最多的國家。美國12家,位居其次。歐盟地區有18家企業,居地區之首。全球非輪胎橡膠制品企業90%以上仍為歐美日控制。10強更是皆為歐美日企業。10強的銷售額合計達到350億美元,占50強企業的53.9%,已超過一半,處于相當集中的狀態。歐洲非輪胎業務發展更快,前4名清一色為歐洲企業,銷售額達165.5億美元,占50強企業的25.5%。
中國非輪胎橡膠行業在2010年獲得突破,一次有兩家企業入圍50強。2011年這兩家入圍的企業又有突破,株洲時代新材料技術公司銷售額增長55%,以5.31億美元排名從第47位上升至36位,這是我國企業首次進入前40強。安徽中鼎密封件集團銷售額增長27%,以4.57億美元排名從第45位上升至41位。兩家中國企業的入圍也顯示出中國橡膠工業實力不斷增強。
中國橡膠消耗量穩居世界第一,非輪胎橡膠制品生產量如膠管、膠帶、膠板、密封件和減震制品等位居世界前茅,這對世界橡膠制造商有巨大吸引力。迄今50強來華辦廠的企業已有32家之多,所辦工廠近70家。其中在華工廠最多的東海橡膠有9個,豐田合成有7個工廠,大陸和普利司通各有5個,橫濱橡膠和富國各有4個。這些外資企業生產的汽車橡膠零部件已占到中國市場的2/3以上,在高端產品方面大多處于壟斷地位。世界非輪胎橡膠制造重心有明顯向中國轉移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