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標準《包裝 包裝與環境術語》(GB23156-2010)、《包裝與包裝廢棄物》(GB/T 16716)和《約束商品過度包裝需求》(GB23350-2009),都是由王遠德所在的中國出口商品包裝研究所擔任起草的。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依據包裝及其廢棄物的環境危害,呼吁各國采用“綠色包裝”。綠色包裝是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易降解、可再生和重復運用的一種環保型工業膠帶包裝。“包裝減量”是綠色包裝的第一條原則,即在滿意包裝各項功能的前提下,盡量削減包裝材料的運用。這就能從源頭上削減資源消耗和包裝廢棄物的數量。
《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標準中明晰了包裝的基本功能:反抗顫動、壓縮、潮濕、光照、氧化、微生物、危險性物質、有害氣體等影響要素,來保護商品不受危害和消耗。簡略來說便是一個字——護。身為上述國標的首要起草人,王主任表示,不論是對食物、藥品、化妝品,仍是作業生活必備的電器和日用百貨,“商品護衛”都是衡量包裝是不是勝任的最起碼要素。
不過,有些廠商熱衷于搞過度包裝,便是用超出功能需要的材料用量和包裝層數,來夸張商品的體積、價值和“容貌”,誘使消費者買櫝還珠。王主任介紹,許多國家的法規把過度包裝定性為詐騙:如果進口商品的包裝相關于內裝商品的體積過大,或是包裝圖案的描繪跟內容不一致,則會被視為有詐騙傾向。“比如中國某些禮盒裝營養品,明明只需4個小盒營養品,偏要將它分裝成兩包,再用塑料袋、小紙盒、泡沫塑料填空,然后外面套上一個印制精巧的大包裝盒。商品體積還不到包裝物的1/100,要是出口必定被限。”
包裝空位率有鐵門檻
對食物和化妝品,中國國家標準《約束商品過度包裝需求》也規則了一項明晰的強制性指標——包裝空位率,也便是商品銷售包裝內不必要空間的體積占包裝總體積的比例。這道“鐵門檻”規則,糕點的包裝空位率上限為60%,飲料和酒不得跨過55%,保健品和化妝品不得跨過50%。一起,這套標準中還給體積小但數量多的內裝物開了“特殊通道”:關于單件凈含量跨過30毫升或30克但不跨過50毫升(或克)的內裝物,包裝空位率上限為60%;而單件凈含量不跨過30毫升或30克的內裝物,其包裝空位率上限為75%。
記者了解到,重復運用和資源化處理,是削減包裝廢棄物終端總量的兩張王牌。不同于中國對一次性包裝的過度依賴,歐盟對可重復運用的包裝情有獨鐘。從運送包裝的塑料托盤、周轉箱到食物和飲料的玻璃容器,都在歐盟廣泛運用。美國的實際情況大致與歐盟一樣。據他介紹,全球每年出產紙漿約3億噸,其間近1/3是用回收廢紙出產的;2006年歐盟用廢棄物燃料發電創下的產值達200億歐元。
包裝擋了兩成公司的財路
王主任以為,因為中國人均資源缺乏,因而就包裝材料而論,應盡可以運用可持續獲得的生物質材料替代無機物,這也是當前發達國家研制新包裝材料和輔助包裝材料的首要方向。比如通常運送包裝材料,若用鋸末、稻稈、麥秸等粉碎、過篩后的粉末替代塑料制品中的碳酸鈣填料,不但可以提高包裝材料的功能,還使其凈熱值添加,使可再生運用的熱量更多。
王遠德主任還介紹,許多發達國家以保證商品質量為由,擬定一些技術性“鐵門檻”作為約束商品進口的最佳手段,即技術性貿易壁壘(TBT)。中國每年有20%的公司會因為包裝疑問而影響到出口業績。對此,他以為,我們有必要深入、全面地分析研究歐盟和美國的歷史經驗,聯絡國情,逐步接受實習已經證明的科學定論,逐步建立起適應全球經濟發展并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的技術法規和標準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