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雙面膠訊:中國電子商務亟需智能環保的快遞包裝
進口雙面膠訊:我最近收到一個來自某電子零售商的包裹,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過度體貼”的包裝。
打開包裹,里面裝著些塑料袋,塞著泡沫和紙箱,外層用膠帶層層封裝。整個包裝填滿了我的垃圾桶。
專家估計,假設某一單獨包裝重200克,那么去年一年,中國境內206億個快遞包裹的包裝總重量達到了412萬公噸。這將堆滿逾20萬個足球場,而那些封裝包裹的膠帶總長加起來可以繞地球300多圈。
如果將這些包裝材料、塑料膠帶或泡沫不經加工便埋在地下,需要100多年才能降解;如果像普通垃圾那樣焚燒,還會產生有毒的二惡英。
我們應如何處理這成堆增長的包裝垃圾呢?簡單地一倒了之?還是謹慎地回收利用?誰該為此負責?這儼然已經演變為一個社會熱點議題。
中國諺語說,解鈴還須系鈴人。應對快遞包裝垃圾的問題,需要進行詳細的分析,采取有效的舉措。
作為一個迅速興起的新興行業,電子商務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的實體店經營模式。由業內巨頭阿里巴巴(包括旗下的天貓商城)和京東商城為首,2015年的在線交易總額達到3.96萬億元(相當于6090億美元),比零售總額高出10個百分點。據中國報告大廳市場研究網(北京一家市場研究報告供應商)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在線交易總額僅為7845億元,而今年這一數據則有望突破6萬億。
派送給網購顧客的包裹增長量同樣能反映出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前景。電子商務方便顧客通過簡單的平臺,在世界上最豐富的在線產品庫中輕松選購價格優惠的商品。
包裹寄發總量從2014年的140億件飆升至2015年的206.7億件。據國家郵政局預測,2016年包裹寄發總量將有望達到275億件。
中國用了26年才突破10億件快遞大關,從10億到100億件耗時8年,而從100億翻番至200億件則只用了1年。電子商務讓這一轉變成為現實,同時還繁榮了快遞公司的業務發展。
業內一些快遞公司的領軍企業,比如順豐速運,中通快遞和申通快遞,其年均業務總額達到了20億元,并將尋求掛牌上市,以圖進一步發展。
一篇報告指出,去年,為了寄送206億件快遞包裹,需要的物品清單包括206億張快遞單,近110億個封裝袋,30億個紙質信封,96億個紙箱,165億米膠帶,以及29億張襯墊。
如果能夠仔細分類,快遞包裹的所有材料均可被回收利用,成為可再生資源。沒有真正的垃圾,垃圾都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然而,相關工業部門,甚至整個社會卻沒能提供一個可靠的方案,用于妥善處理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帶來的大量包裝廢棄物。
在發達國家,比如德國、日本或韓國,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屬于公共福利事業的范疇,對于快遞商品的包裝設有嚴格的規定。這些經驗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鑒。
我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引導,對相關規章實行監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包裝,杜絕過度包裝,禁止生產對環境有害的包裝材料。
政府應該立即行動起來,鼓勵研究調查,發展智能環保型包裝材料,以保證將一切包裝垃圾輕易地變廢為寶,形成可再生資源。
電子商務需要智能環保的快遞包裝之道。